文丨柯察金 编丨 Lulu
如果说一堂优秀的课恰似一道好菜,那么肯 · 贝恩教授无疑是位出色的美食家。
他不仅自己烹得一手 " 好菜 ",被誉为美国最好的大学教师之一,还喜欢遍访四方 " 大厨 "、尝尽各类 " 佳肴 ",走在教学实践与观察的最前沿。
不久前,贝恩教授将多年来的所见所感汇聚成册,将自己走访过的一些实验性、创新型课程进行分析与总结。
这些新的课程,正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在校体验,在鼓励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,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广度,重新定义了什么叫 " 接受教育 "。
贝恩教授的朋友兼编辑有次在火车站小憩时,灵机一动,将这些课统称为 " 超级课程 "(Super Courses)。贝恩表示赞同,于是有了这本《超级课程 , 教育与学习的未来》。
很多读者在推特上与他互动:" 感谢贝恩教授让我知道,原来课还能这么上!"
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,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长
" 上菜 " 前,有必要了解下贝恩教授的教育观。这非常重要,因为所谓 " 超级课程 ",其实是个没有过精准定义的词汇。
怎么样判定 " 超级课程 "?它和传统课程有何不同?贝恩教授的标准又是什么?
没有 " 好学生 " 或 " 坏学生 "
贝恩教授认为,为人师表,第一步便要认识到:
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 " 好学生 " 与 " 坏学生 " 之分。老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,都是可以提升的。
这是所有 " 超级课程 " 所必须秉持的理念。
贝恩认识的一位纽约大学教授曾直白地说:
" 其实我在课堂上做什么都无所谓,因为有天赋的学生总是能学的好,而天资欠佳的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。"
贝恩教授对于这种看法表示失望。
偏见带来的压力,大到会成为有些学生无法承受之重。但反过来,如果真心秉持着 " 每棵树苗能茁壮成长 " 的信念,学生受到的影响将会大为不同。
诚如贝恩教授所言:" 如果你认为才华、能力和智力会增长,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变。"
他坚决支持 " 智力成长论 ",称其应成为任何一门好课的前提条件。课堂属于每一位孩子,而不只是少数天才。
贝恩教授翻阅过大量研究,无数的证据已经表明:
传统的外在激励因素,实际上会降低学生的兴趣,不管这种激励是 " 大棒 ",还是 " 胡萝卜 "。
长期以来,传统课堂习惯于利用 " 控制型动机 ",驱策学生的学习。作业、成绩以及严厉的眼神,被贝恩教授调侃为教师惯用的三大法宝。
然而,无论激励对象的年龄多大、有什么样的奖励类型或机制,外部激励通常会挫伤人的长远动机,特别是当学生感到被人操控这些奖励和惩罚时。
" 有没有选择权 " 这件事看起来很小,但带来的变化却非常大。教师若认为一个学生本性懒惰、不逼他们便学不进去,那么他的观念迟早会流露在言行举止中,在班级形成负面氛围。